文物在说话,古籍在证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不可破 -尊龙凯时真人
11月24日,我跟随州委、州政府参观团赴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以下简称“展览”)。
此次展览是国家民委在馆藏的15万件文物和51万册古籍中遴选出1500余件文物古籍,以“工笔画”严谨思维,用“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感人故事,诠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展览宛如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教育引导我们更加牢固树立“四个共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决定了大一统思想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无论王朝如何交相更替,大一统的理念始终不变。在“大一统”单元,头顶的蓝色星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地理起源;眼前200多册古籍组成的《中华典藏》花瓣墙,见证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从中华文明特性追求、统一国家的制度追求和中华民族价值追求三个维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在“大交融”单元,从先秦时期完整的十二生肖成为各族群众融聚共享的文化符号,到古琴乐器的展示(我州50年代的朝鲜族长鼓也在陈列之中),再到鼓舞中华大屏幕两侧分列的铜鼓等,无不证明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在“大团结”单元,驻足民族先锋展区,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推动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使中华民族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根本原因;驻足中流砥柱展区,家乡的抗联英雄陈翰章跃然眼中,27岁的韶华年龄为国捐躯令人肃然起敬;延边籍战士姜泰岩的立功喜报让我理解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艰苦卓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我想这就是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的科学答案。
迈向新征程,推进强国建设,作为民族工作领域的干部,一定要自觉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延边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首先,全面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加强民族工作方面,更加突出各级党委(党组)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突出主线意识、强化主线责任、落实主线任务,真正做到“五个纳入”;在改进方面,更加牢牢把握“四大关系”,始终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想事情、做工作、定政策以此为“纲”、以此为“度”。其次,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围绕面向党员干部“关键少数”、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社会面全覆盖等“三个面向”开展宣传教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心灵,铸入灵魂。再次,推动重点任务落实,构建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赓续红色血脉为主的共有精神家园,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史、历史叙事体系,奠定精神和文化基础。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加快产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奠定物质基础。落实“三项”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进一步总结推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做法,不断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场景,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真正让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按照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的要求,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保持各民族守望相助、情同手足的良好局面,夯实社会基础。健全完善涉民族领域政策法规体系,调整过时的,改进不符合、不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措施,自觉抵制民族分裂和宗教渗透,切实提高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实法治基础,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州贡献力量。
州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费聿春